贞晼

听到王凯给北京交通卫视录制的25周年祝福里面说到自己“也是北京交通广播的忠实听众”,虽然可能是句客套话,我却突然感受到那种失去了家乡的漂泊感。虽然我只是从尹昉那里体会过这种感受,是他让我知道,有种无足鸟是因为无家可归才不肯停下。

作为“北漂”,他们都算很成功。王先生不仅是北京交通安全宣传形象大使,还是北京生命与医学健康传播大使,武汉这个城市,在他生命中的痕迹,是外人已经看不出来的了。尹昉11岁就去了北京,和北京小姑娘刘诗施一起在北京艺术学校学芭蕾,现在还与北京当代艺术剧院保持着合作关系,对于他来说,长沙可能是很多年前的一个夏天,他跑遍所有的建材市场却再也拼不回一个家的遗憾。

那么,我会对一个遥远的城市产生向往,在那里追逐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一生吗?漂泊感和无所寄托,能够被名和利所安慰吗?虽然我还不能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,但我现在想去的深度访谈媒体在北京,我感兴趣的时尚媒体大本营则是上海,就算为了争取到一个实习机会,我也必须要走远一点。

昨天和同专业一个女孩聊天,她说考研想考新闻传播方向。在选择专业之前,我们可能只看得到文科生理科生之间的区别,但真正在一个专业里面,比如说文学,有人喜欢文学史,有人喜欢研究文字,我听别人上课昏昏欲睡玩手机的文学理论课听得津津有味,看到逻辑语言学之类的东西就晕头转向,而本科选择文学的人,对继续深造学习的目标也不尽相同。学科大类之下的无数小类,交叉小径的花园,人总想往高处走。或许在这个时代,医学生、建筑生、法学生等等,每个人的职业都是不确定的。我在higher education方向的专业倾向和职业目标可能并不完全相符,我也许是不愿意去学新闻摄影编辑学的,我对东西方文化比较和口述历史的兴趣却由来已久,在养活自己这条路上,纯学术方向却是我不愿意考虑的。或者什么时候,某一个瞬间,某一场机遇,就会被点醒吧。

这几天的热点事件也让我看到大众传媒科学研究的反逼作用,一个人,在传播学中要占据什么地位?每个人都在传播学中,每个人都是传播学。而我想成为的不仅仅是追随者,而是告知者,说服者,论证者。

我们常常自嘲文科生无用,我也欣赏一切为实用科学而奉献的人,我保持我对知识和智力的向往,也相信在场者应该成为好的记录者。

不过啊,激起我这场思考的王凯先生已经到了觉得25岁还是青春尚好的年纪,尹昉老师也是在25岁左右才明白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并开始取得成就,还年轻的时候,很多事情还可以不用着急。

只要记得“好好做人”。


评论

热度(1)